“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紅茶,以主產地福鼎白琳命名,其以高超的純手工制作技藝和獨特、優秀的產質,在海內外享有盛名,曾與福安縣“坦洋工夫”,政和縣“政和工夫”并列為“閩紅三大工夫茶”而馳名中外。而白琳工夫茶制作技藝是創制工夫紅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原料到制作成品的關鍵環節,且傳承久遠,獨具制造魅力,是福鼎歷史的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白琳工夫傳承久遠的歷史淵源。工夫紅茶發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紅茶制作技藝傳承至今有250多年的歷史。據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寧知府李拔編撰《福寧府志》載:“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梢,至少清乾隆時期,白琳就以產茶而著稱,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員的關注而載入史冊。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記載種茶的史料,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永嘉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據考證,這里所稱白茶山即指福鼎為白茶產地,主要分布在白琳、點頭、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其中白琳、磻溪和點頭是福鼎境內三大茶葉主產區,自清代以來,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為原料,產制紅茶,取名“白琳工夫”,名聲大噪,遠銷東南亞及西歐各國。
二、白琳工夫所處獨特的區域環境。白琳工夫主產地白琳鎮位于福鼎市中部,陸地與點頭、磻溪、店下、秦嶼,以及柘榮縣乍洋等鄉鎮相鄰,水路主要通八尺門內海。白琳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狀況,揭示了工夫紅茶的歷史背景。白琳出產工夫紅茶輝煌景狀,在朱挺光先生(1917—2004)所撰《白琳后岐商港前景在望》一文有過細致的描寫。茶葉是白琳特產,每值新春,必有來自泉州、廈門的客商,稱為“南幫”,和來自廣州、香港的客商,稱為“廣幫”,他們來到白琳,和當地茶商一同設館制茶。當時正式茶館包括客商多達二十四家。本地茶商“雙春隆”、“恒和春”、“合義利”等聞名內外。
三、白琳工夫興衰與共的更替歷程。白琳工夫經過發端興盛、由盛轉衰、由衰轉盛和興盛式微等四個時期。清代至民國之前為發端興盛期。據相關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福鼎出境紅茶2萬箱,每箱50市斤,遠銷上海等地。民國初期,茶業由盛轉衰,年產值不到百萬元。民國中期至解放前是由衰轉盛時期,福鼎工夫茶主產區白琳、點頭等地茶業十分興旺,茶商貿易繁榮,茶棧茶館林立。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指定港口、碼頭交貨,再由洋行、茶行外銷港澳及歐美各國。在白琳本地,已經出現不少資本雄厚的茶館,擺脫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將工夫紅茶水運至營口,轉運滿州里銷往蘇聯。解放后至六七十年代是工夫紅茶興盛式微期。五十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國外對紅茶需求下降。七十年代初,紅茶改制。
四、白琳工夫技藝高超的制作工序。自清代創制始至解放前,白琳工夫紅茶是純手作業加工,以民間農戶、茶販自設制茶作坊生產形式存在。并由茶商、茶館收購毛茶或茶青(鮮茶葉)進行精制加工成品茶。白琳工夫屬于發酵茶,香味、湯色和葉底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形成。白琳工夫茶制作工序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白琳工夫茶初制加工工序:采摘→萎凋→搓揉→解塊→發酵→烘焙。
五、白琳工夫出類拔萃的傳承茶人。清代茶人邵維羨(1855—1931),字歆立,號秋溪,清授國學生。白琳棠園莘洋村人,博陵郡邵氏大利第三子,以制作、經營茶業起家,家富殷實,今莘洋老坪店保留有邵維羨發跡后建四合院古民居,占地面積350平方米。時擁有田租千二擔,茶業做到福州等地。古民居設門樓,門坊題“仰紹東陵”。民國甲寅年(1914)春,邵維羨六十壽,福建民政長汪聲玲贈匾“明經耆宿”,民國甲子年(1924)七十壽,子壻丁文仕、袁宗宋祝額“佩緩春綿”,二匾今存。1907年前后,邵維羨在白琳開茶莊,見點頭柏柳村茶人梅伯珍的《筱溪陳情書》一文所述:“適邵君維羨開莊采茶,乏人助理,邀余合伙,幸自合股,五六年以來,生意頗見順利。遞年往省售茶結帳,盡歸余負責。”合茂智茶館老板袁子卿,是清至民國的茶人,他發明白琳工夫“橘紅”,為紅茶精品。限于資料不全,相關袁子卿行茶的事跡再做調查。
六、白琳工夫輝煌過后的茶廠遺址,F白琳初制廠遺址,地點在白琳康山村,背靠康山,初制廠由中國茶葉公司福建省公司建立,所制“白琳工夫”紅茶,蜚聲海內外。原初制廠磚木結構,四面交井明樓建制,門樓樓坊式灰泥建筑,設有翹檐,門頭坊正中塑五角星,留“中國茶業公司福建省公司白琳初制廠”字樣。門樓在2006年“桑美”臺風毀壞,使舊觀古樸風貌和字樣無存,F居住于此的村民,用水泥維修門樓,并涂平原門右磚墻,致使舊觀不復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