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專家探討我國茶產業及融資現狀
1月19日,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首屆“全國茶產業投融資年會”在京召開。會上,專家們就我國茶產業發展及融資現狀進行了研討。
突破瓶頸:探索從傳統向現代模式轉型
最近,在一些茶葉論壇上,大家都在探討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茶業何時能夠插上資本的翅膀飛得更高。雖然已經有了川紅茶葉發展引導基金案例,但實際操作中,茶產業與投融資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一方面,茶有實際的消費需求,茶產業有政策的支持,茶企業有迫切的投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數投融資機構對介入茶產業感覺難度大。
究其原因,茶葉是我國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商品,雖然2009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3711美元,超過3000美元這一小康指標。按照發展經濟學理論,產業結構、消費類型將發生質的改變,茶業消費的升級換代也不可避免,但在茶業市場表面繁榮的背后,是整個產業的規模太小和發展的步履艱辛。據統計,2009年我國茶葉總產量135萬噸,產值430億元;按照全國8000萬茶農、近7萬家茶廠平均下來,一家茶廠產量不足20噸茶,產值63.7萬元;茶農人均產茶16.8公斤,產值537.5元;2010年全國茶業產值或銷售額超億元企業僅有75家,絕大多數的茶企業還處在幾百萬銷售額的規模。
小而散,“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畫地為牢的“產地”問題,“靠人際關系推銷、靠公款消費”的銷售方式,忽視事關中國茶產業興衰的“80后”、“90后” 未來消費者市場,都是制約茶業發展的瓶頸。
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邵曙光認為,振興國茶,做大做強茶產業,需要站在一個高度,用全新的觀念重新審視茶業,探索從傳統模式向現代轉型的發展思路。突破茶業瓶頸,必須要有資本、人才、技術的投入。在當前,特別重要的是資本投入。面對茶業實體,要加大資本投資和發揮基金的有效作用。
攜手資本:整合茶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
茶業要與金融對接,首先要吸引投資。實際上,茶產業并不缺乏吸引投資的熱點,但目前投資卻多集中在流通和收藏環節,真正投資到茶業實體的資本規模還很小。中華茶人聯誼會常務副理事長朱福堂認為,從2010年起,就有中介公司通過上市輔導在積極接觸茶企,因而不是資本不看好茶業實體,也不是資本市場不懂茶業市場的特殊。茶業投融資沒做大的原因是資本與茶企雙方缺少一個公共的平臺和對接的渠道。
其次是融資。傳統的融資方式需要抵押擔保,手續復雜門檻較高,茶企業不易企及。小企業金融服務不同于大客戶的金融服務,有“短、小、頻、急”的特點,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業務開展難度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效益比不高, 就此需要激勵、考核、政策許可等方面的金融創新。
目前,茶業靈活融資手段如小額聯保貸款、產業鏈融資、互助基金等開始在一些茶區展開,但融資額度有限,期限較短,難以解決茶企業自有資金長期短缺的矛盾。所以,破解茶業發展資金短缺瓶頸,關鍵還是要吸引中長期實業投資,要整合茶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形成有資產、有規模、有盈利模式、有“被投資”價值的新茶業。
據悉,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擬自今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辦“全國茶產業投融資年會”,并與各茶產區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在茶業資源整合、茶企業上市支持規劃、發起設立茶業專項基金與互助基金、配合茶葉標準園建設及茶產業投融資專題調研和創新課題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為突破茶業發展資金瓶頸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