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來,中國茶葉出口量始終徘徊在28萬~30萬噸。2010年中國茶葉出口30.24萬噸,同比基本持平,出口數量再次超過斯里蘭卡位居世界第二;出口金額再創新高,達7.84億美元。這是在人民幣升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的情況下取得的出口成績。然而,平均下來,出口茶葉每斤價格還不到3美元。
“中國茶葉出口量努力了好幾年,終于突破了30萬噸!敝袊枞~學會理事長楊亞軍說。
自2005年以來,中國茶葉出口量始終徘徊在28萬~30萬噸,2009年突破30萬噸,2010年出口30.24萬噸,同比基本持平,出口數量再次超過斯里蘭卡位居世界第二。出口金額再創新高,達7.84億美元。
這是在人民幣升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的情況下取得的出口成績。然而,福建茶葉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危賽明說,平均下來,出口茶葉每斤不到3美元,價格低廉。
對此,農業部種植管理司處長王戈說,中國茶葉必須實現“四個轉變”:從出口欠發達地區轉向出口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從綠茶一枝獨秀轉向多茶出口齊頭并進,從數量大轉向質量效益高,從散裝茶轉向小包裝品牌茶。
主流市場占有率低
中國茶葉主流市場占有率低。這種茶葉出口格局,由諸多歷史因素和傳統消費習慣積習而來。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茶企多從90年代開始發展,缺乏真正意義的國際茶葉行業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實力和規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有規模的標準化、規范化茶葉生產鏈,缺乏國外市場分銷渠道,難以憑借自有品牌占領國際市場。
2010年,全國茶葉出口企業共400余家,出口量在萬噸以上企業7家,其中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茶葉有限公司、浙江華發茶葉出口量超過1.5萬噸。57家企業出口量在千噸以上,200余家企業出口量不足百噸。
這些茶企中,90%以上的茶企欠缺產品自主研發能力,貿易企業與科研機構缺乏相對合作,不能根據市場不同偏好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新品種的研發能力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歐美國家盡管不種植茶樹,但企業十分重視茶葉的新產品開發,深加工產業發達。
此外,中國茶企沒有統一的標準、技術指標來衡量茶產品質量,茶源質量不穩定,對企業無資質管理,有產品就可進入國際市場,經營秩序較亂。
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國際茶市場以消費紅茶為主,我國主產的綠茶主要銷往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特種茶類尚未掀起國際市場消費熱。中國產各茶類的宣傳促銷跟不上,缺乏聯合互動的對外宣傳機制。
多年來,中國茶葉出口多為原料性產品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只是外商的生產車間,因此只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更多利潤被國外品牌商賺取,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
推動大型茶企上市
中國茶葉出口又到轉折點。
參加茶葉研討會的業內人士提出,茶葉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須政府、行業、企業聯手互動,形成合力。 業內人士建議,應培育市場主體,推動大型茶企成為上市公司,向跨國經營集團邁進。
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構建產業布局,加快推動產業鏈兩端的發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產、銷、學、研互動機制。
業內人士還指出,要走“科技興茶”之路,研制適應不同市場的茶產品,以風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國際市場,引領世界茶葉消費潮流。
走科技興茶之路,保證茶葉質量、保持茶源穩定性,需要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研發替代農藥,建立出口茶生產基地,生產無公害茶和有機茶,通過茶廠茶園一體化,推行清潔化、標準化生產。
在對外宣傳上,業內人士紛紛提出應搭建現代化交易平臺,如承辦國際茶業大會暨茶產品交易會,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茶葉供銷不暢的瓶頸,開展名茶名企名品聯合對外宣傳,加強與進口國茶葉商、行業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對消費國進行有針對性市場宣傳推廣,推出中國區域優勢產品、風味獨特茶產品。(周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