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中國“茶學界泰斗”張天福先生來梅考察。老人雖已104歲高齡卻壯心不已,他身體力行倡導“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熱衷于推廣茶文化、呼吁茶葉產業化。張老知道梅州是中國單樅茶之鄉,特別是聽說梅州有企業研制了茶葉“生物細胞納米萃取成套生產系統”,實現了茶學界一種革命性的突破,于是決定來梅州一看究竟。此次同行的還有由王沖霄導演率隊的央視大型紀錄片《一片改變世界的葉子》攝制組。張老作為該紀錄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梅州考察的整個過程被全程錄下。在梅期間,張老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以下簡稱“記”):張老,您好!聽說您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于研究有機茶的種植,請問是什么促使您如此孜孜不倦去研究呢?綠色、有機茶葉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張天福(以下簡稱“張”):早在1929年,當時考慮到祖國農業落后,人民缺衣少吃,我和幾個同學就決心報考農業學校。1930年我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就定下了發展祖國茶葉的志向,并將“立己立人,強國強種”作為終生座右銘。這幾十年來,我國農業與茶葉發展得到顯著的改善,但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農藥殘留等問題還困擾著中國茶業的發展。一直以來,我們努力從源頭上控制農殘等問題,力保茶葉的綠色、有機發展,推廣有機種植,生產綠色茶葉。但受到種種因素的阻礙,目前還不能實現普遍有機化種植。茶葉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手段,只有在源頭上和生產深加工兩方面都嚴格控制,才能實現茶葉產量和品質的雙重提高。我認為,茶產業只有走高科技生產工藝和傳統制茶工藝相結合的道路,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記: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應從哪方面著手?
張:需要擁有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利用現代生物工程的方法,帶領廣大農戶,聯合起來,走深加工的道路。我走遍全國,這次來梅考察,在正源華茶公司第一次看到用這么高科技的手段對茶葉進行深加工。正源華茶的“植物細胞納米萃取成套生產系統”通過茶葉細胞破壁,萃取其各種有益組分,再按標準拼配,形成標準化的即溶茶。這套系統推動了茶葉產業化,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子。
記:除了現代化生產系統,還需要注意什么?
張:要注意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監控。通過先進的檢測手段,對茶葉原料在農殘檢測,對組分研究分析,嚴把產品質量標準,品質才有保證。正源華茶投入大筆資金,購置進口先進檢測設備,嚴格監控產品質量,是茶業界的示范標桿,值得稱贊。
記:聽說您評茶精密細致,準確率驚人,凡審評有爭議的,都由您一錘定音。我看您在品嘗正源華茶時,您很認真地比較了熱水與冷開水沖泡,您覺得經過深加工的茶葉產品口感如何?
張:茶葉深加工產品,應堅持原茶萃取,不添加任何輔料的原則。深加工茶品應具有原茶明顯的品系特征,正源華茶即溶茶的色、香、味俱全,與原茶基本保持一致。用熱水與冷水沖泡比較,冷水沖泡的口味更清醇。
記:您覺得雁南飛茶田景區作為種茶基地,它的環境如何?
張:雁南飛的環境非常原生態,我看到了鳥飛來飛去,坐在電瓶車參觀時還看到了一只松鼠,非常難得。遠遠望去,一片片茶園中還夾雜一些名貴樹木,保持了品種多樣性,一定程度上就保證了生物鏈的平衡,這對茶葉種植來說,也是比較環保的做法。聽說雁南飛還從10公里之外引來高山泉水,經自動噴灌澆灑每一畝茶田,并采用有機肥取代化肥,這些做法都挺好的。整體上說,這里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對種茶來說,太理想了!
要建設高標準的有機茶園,可以采取 “梯層茶園表土回園條墾法”,這項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大自然富含有機物與各種營養元素的肥沃表土資源,構筑完善的蓄排水設施系統,避免土、肥、水流失,達到“三!钡哪康,這可以實現茶園持續豐產、穩產,還可以保證茶葉優質。茶樹與茶樹之間還應留有距離,不要太密,一方面保證光照充分,另一方面方便采茶,避免擠壓到茶葉。
記:雁南飛不僅種茶、生產、銷售,還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為游客提供采茶體驗。您如何看待這種做法?
張:雁南飛的茶葉種植和加工為旅游直接提供了吸引力,很好地演繹了旅游與農業綜合開發的妙處,一定程度上還弘揚了茶文化。
|